曾辉:社会创新如何赋能城市更新 | 城市更新大讲堂
2023-01-06发布
设计资讯 / 大咖资讯
13070
|
0
|
3453

“严格意义上讲,城市空间是‘没有垃圾的’。城市更新中所谓的陈旧设施和空间,都可以通过某种创意和设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曾辉


设计学者、艺术策展人


北京国际设计周策划总监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总策展人 


CBC建筑中心首席城市美学专家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开发建设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转变。“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标志着城市更新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并实施城市的有机更新,预示着中国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到来。


城市更新不同于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只是解决城市发展的增量需求问题,而城市更新是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如城市中物质性的老化、空间结构的失衡、功能性的缺失和文化及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城市更新不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翻新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关系到城市精神文化氛围、生活美学格调的塑造。


1月6日,由CBC建筑中心发起的城市更新大讲堂邀请设计学者、北京国际设计周策划总监曾辉先生作为第十讲的主讲嘉宾,就“城市更新的本质是社会创新”发表了主题演讲,分享他在运用社会创新设计的方法解决城市问题,塑造城市的文化美学氛围,推动历史街区再生方面的思考、观察与实践。 演讲结束后,曾辉先生受聘成为CBC首席城市美学专家,CBC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柳青女士为曾辉先生颁发了聘书。


城市更新大讲堂第十讲现场直击


以下为演讲全文收录。


各位观众、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感谢CBC建筑中心能够邀请我来到城市更新大讲堂,和大家分享“城市更新的本质是社会创新”这一话题。城市更新,不仅需要在城市硬件上升级改造,还要给城市提供丰富、多元、多样化的文化供给和体验,从方方面面创造一个良好、宜居、可持续的城市氛围和环境。这次城市更新大讲堂,我从“社会创新”的角度出发,谈一谈如何来进行城市更新,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


01


社会创新与社会创新设计


什么是社会创新


社会创新是指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英国国家科学、技术和艺术基金会 (NESTA) 将社会创新定义为:“为了社会和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新,它是由满足社会需求的愿望所激发的创新。”

什么是社会创新 ©SketchBubble


社会创新的产物可能是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也可能是原则、想法、社会运动或者综合化的创新。这些创新既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又能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或合作模式。因此不仅对社会有益,而且还增强了城市或乡村的创新能力。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是开放性、参与性的。


在国际上,社会创新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广泛获得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NGO或非营利组织NPO的支持和实施。


设计思维植入社会创新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是通过提出有意义的创意和想法,以系统性的方式来解决产品、服务乃至社会的实际问题。设计思维可以帮助不同专业背景的人通过提出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它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4个步骤:


同理心:用户研究,理解用户处境


问题:挖掘并确定用户需求


创意:提出创新的想法


计划:形成最终解决方案


设计思维不仅仅是设计学体系内的方法论,也是社会学、商学等更多领域所共同推崇的。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它提供了一套工具和方法,引导人们采用新的社会创新解决方案或改进现有解决方案。


如今,设计思维越来越成为人们解决未来多样性问题的重要视角,也被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视为开展社会创新项目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多的设计专业人员开始参与社会创新议程,探索如何加强为社会和公共利益而设计的流程与实践。这个新兴领域被称为“社会创新设计”或“社会设计”。

社会创新案例:可以过滤饮用水的书 ©讲者PPT


城市领域的社会创新设计


在城市领域,社会创新设计就是利用系统的方法论和大设计思维方法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合理的社会公共秩序和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即运用设计思维来帮助城市变得更美好,更有善意,更和谐,更宜居。


城市领域的社会创新设计是基于社会学思考之上的大设计思维方法的应用。在这里,我们要重新思考设计解决的三种关系问题。


I 设计解决的三种关系问题


设计的第一层级是解决人和物的关系,让物更好地为人所用。例如日常生活的各种器物,包括建筑,都是为人服务的一种“物”。所以,从人类发展史上来讲,“造物”就是人类古代的设计体系重要的文化脉络。


第二层级是解决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物和物构成的是环环相扣的系统,也就是环境。我们所处的空间环境,从城市、街区到住房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物所构成的。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人造环境,是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载体。


第三层级是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虽然城市是人与环境关系的载体,但是最终决定一个城市是否美好的,是城市文化能否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城市的社会问题,帮助城市朝向善意、良性、友好的方向去发展,设计在其中大有可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创新设计对于城市更新而言,是站在社会学层面上运用设计思维形成的城市更新解决方案。

城市领域的社会创新设计:韩国首尔东大门历史文化公园 ©讲者PPT


02

社会创新如何赋能城市更新



有效利用城市空间,满足城市文化与市民休闲生活的需求


I 伦敦奥运会赛后利用的城市更新计划


如今,北京已经成为双奥之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曾在奥组委担任景观规划实施处处长。那个时候我们就在考虑如何让奥运的景观物资可以更好的再利用,不至于赛后当成垃圾给扔掉。并且如何通过新媒体的景观营造方式减少物化的景观物资消耗,让更多的景观设施能够赛后再利用。现在冬奥会同样面临着赛后再利用的问题。无论是场馆,还是奥运村,还是其他设施都已经考虑在赛后持续地使用。


伦敦2012年奥运会场地位于伦敦东区的史特拉福Stratfood。这是一个衰落的老工业区。伦敦选址此地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通过奥运会的举办拉动这一老工业区的更新与复兴。伦敦从申办奥运会开始,就考虑奥运场馆建设必须以赛后利用为优先,提出“为下一代留下资产”的理念。奥运主场馆的设计要求“场馆设计必须符合赛事期间及赛事之后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所有场馆都将在赛后重新塑身,以服务于当地社区,这就是伦敦奥运规划中的城市更新和社会创新设计计划。

伦敦奥运会场馆 ©讲者PPT


赛事结束后,伦敦奥运场馆首先进行了“瘦身挪移”计划,将大型的体育设施小型化改造,再向社区开放,并腾退出大量公共空间供城市居民使用。一些奥运场馆变成了社区文化中心、体育运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每个奥运场馆空间都有了新的价值,也带动了整个区位的价值提升。


伦敦奥运会主场馆“伦敦碗”,只有下层的2.5万个座椅为固定座椅,外围架设一个可拆卸钢架结构作为附加的5.5万个座椅的看台。奥运会结束后,这些座椅被拆除,“伦敦碗”瘦身为城市公共体育场。

伦敦碗 ©讲者PPT


奥运会游泳馆“海浪”,奥运会时拥有1.75万个座位,结束后仅留下2500个。场内的3个大型泳池,重新划分成5个泳池,向公众开放。

伦敦奥运水上运动中心“海浪” ©Helene Binet


拥有1.2万个座位的伦敦奥运会自行车馆,赛后改建成面向社会的“自行车运动园”。水球馆和篮球馆等临时性场馆被拆除,移至别的城市重新组装利用。 


奥运村则被重新装修,铺上新地板,设置厨房,变成2818套单元房。其中一半(1379套单元房)作为经济保障房,向低收入居民开放,另一半作为商品房对外销售。 

刚建成的伦敦奥运村 ©伦敦奥运会

今日的伦敦奥运村 ©伦敦东村


这种城市更新方法,考虑到了未来这个地区如何提供更吸引人的生活文化业态,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生活场景,如何吸引年轻人来,保持住这个地方的活力、青春和时尚。


I 泰国孔堤“不规则的足球场”设计


泰国曼谷的社区孔堤是一个贫民街区,这里的居民缺少体育运动的公共设施和空间。当地政府、地产企业和设计师曾经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为孩子们提供一些踢足球的场地。由于在这种老旧街区很难找出标准化的足球场空间,设计师就通过一种富有创意的方式来实现这件事。


他们发现,这个居住区里有许多不规则的小地块。这些空间通常变成垃圾场或堆砌杂物的地方。将这些边角空间梳理出来后,可以设计改造成一系列不规则形状的足球场。这些形状不规则的足球场被称为“不同寻常的足球场(Unusual Football Field)”,与传统 105 米长、68 米宽的足球场完全不同。“不规则的足球场”既打破了足球比赛的传统局限,又通过保持球场对称而保证了比赛的公平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社会创新设计方式解决了让孩子们踢上足球的问题。

泰国孔堤“不规则足球场”例子一 ©讲者PPT


这种社区空间再利用方式思考的是如何将不可用空间变成可用空间。整个项目耗时半年多,既要与政府机构进行沟通来获得空间许可,又要与社区进行沟通以获得居民同意。“不规则的足球场”项目最终获得的众多设计奖项证明这种社会创新设计是有价值的。

泰国孔堤“不规则足球场”例子二 ©讲者PPT


所谓的硬件条件、空间条件不应该制约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优秀的建筑师、设计师可以通过社会创新设计来帮助城市在更新过程中创造出符合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场地。


I 伦敦红色电话亭化身微商店


伦敦标志性的红色电话亭曾经被视为这座城市进步的标志。然而随着手机的普及,电话亭的功能消失,沦为废弃空间。然而后来这种标志性的红色电话亭被英国认定为国家历史遗产而保留下来,并被更新改造为各类功能空间,比如微商店、独立办公空间,成为城市新的风景线。如今,走在路上的行人可以在这里买到饮料,品尝到美食,享受到便利的生活服务。

今日伦敦街道上的红色电话亭 ©讲者PPT


所以说,城市空间中如同生活中的“物”一样,严格意义上讲是“没有垃圾的”。城市更新中所谓的陈旧设施和空间,都可以通过某种创意和设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I 纽约街区跷跷板公共游戏“城市家俱”设计


纽约街道的闲置空间内安装了一种公共游戏设施——跷跷板,吸引市民前来娱乐休闲。城市里的翘翘板游戏,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增进了社区邻里的亲和力与凝聚力。

纽约街区的跷跷板公共游戏 ©讲者PPT


I 美国小镇街头可隐藏的商店小剧场


美国中西部内布拉斯加州的莱昂斯(Lyons)是一个仅有851人居住的小镇。艺术家马修·马佐塔(Matthew Mazzotta)联合当地社区居民设计建造了一个面积不到30平米的商店小剧场(The Storefront Theater)。他们在莱昂斯主街(Main Street)的一个废弃店面里,安装了可伸缩的剧场座椅,能够容纳100个观众。在不使用时,这座小剧场可以利用液压装置退到商店的墙面之后,“伪装”在街景之中。这种创新设计通过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方式让当地居民享受到艺术、音乐、戏剧等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生活。

莱昂斯可隐藏的商店小剧场 ©讲者PPT


该项目获得了设计网站Dezeen颁发的2018年度奖项Dezeen Award。剧场规模虽小,却以一种特有的方式给商业主街带来活力。即使只是一个简单的立面,其姿态也可以像那些造价昂贵的大建筑一样,为整个街区更新带来影响。

正在使用中的商店小剧场 ©讲者PPT


I 美国旧金山的停车位公园


在美国很多城市,车行是主要的交通方式。但是在旧金山,人们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把一些停车位腾退出来,改造成快闪公园。在一个停车位的区域里,市民可以享受文化娱乐活动,比如弹弹吉他,听听音乐。

旧金山停车位公园©讲者PPT


如今旧金山已有超过50个永久性的停车位公园,成为全美人均公共空间拥有率最高的五大城市之一。快闪公园给了人们认识邻居和社区里其他人的机会,也给了市民利用城市空间的自主权。哪怕只是一个10平米左右的停车位,也能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新颖创意和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艺术活动、文化或社交等,都代表着居民自己对城市空间使用的想法,也让更多的人对所在的城市产生归属感。


I 东京上池台住宅的咖啡书屋——私家的社区公共空间


东京大田区上池台一座私家住宅的一层开辟出了一个面向街道的半开放式公共空间,可作为咖啡屋、书屋、小型餐厅使用。附近社区的居民都可以到这里来喝咖啡,看书,聊天。这个小小的公共空间使邻近的居民建立了一种良好的社区关系,也让所在的街区变得更加温馨而富有生机。

东京上池台私家住宅的社区公共空间©讲者PPT


I 集合住宅+商店+共享办公室——复合功能的城市设计


如今,拥有居住、工作、销售功能的复合型建筑越来越成为城市更新中常见的空间形态。过去大拆大建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如何赋予原有建筑以综合化、有创意、有价值的内容成为当代建筑设计师努力的方向。

复合型的建筑成为城市新潮流 ©讲者PPT


在这类设计中,面向街区的开放式空间、面包店、咖啡店和共享办公室,成为邻里社会交往的纽带,为人们相互交流产生新价值提供了场所,赋予了街区勃勃生机。


I “暖暖的新家”——礼士胡同里的四合院改造


我曾经作为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节目的艺术顾问,参与过礼士胡同里的一个百年老四合院的东厢房改造。通过时间差、集成收纳和搭建二层等方式,一个五口之家可以在十几平米的空间里面获得多种居住生活空间的基本需求。老人冬天不至于跑到外面去用公共卫生间,孩子可以有学习的课桌,也有了专门的厨房和洗浴空间。原来的大杂院里的储物间被设计改造为阳光玻璃花房兼茶室,也成为四合院的公共景观。


如果大杂院的各家各户都通过这种设计方式改善家居,退让出共享空间,变临建为花房,或许不失为还原四合院景致和生活美学的一种解决方案。  

“暖暖的新家”——礼士胡同内的四合院东厢房改造 ©曾辉


这些小的设计是基于一种社会创新的人文思考,可以改良更多的空间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社会创新是把"让好的设计成为好的生活"作为一种价值导向。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I “清洁印度”运动——社会创新管理模式


印度3.77亿的城市人口每年大约产生6200万吨垃圾,也就是固体废弃物。为了改善这种“脏乱差”的城市环境,2014年印度政府推出了“清洁印度”的运动。很多城市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方式,促进环境的整治和卫生意识的普及。城市的志愿者体系被调动起来,帮助清扫大街小巷;并引导人们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投放,不乱丢乱放垃圾,让城市环境恢复洁净。

“清洁印度”运动 ©新浪


其中,印度城市迈索尔Mysuru针对本市居民开展了“如何对垃圾进行干湿分类”以及“如何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类放置”的传播。迈索尔市政聘请的社区工人,被称为“城市之友”。他们把垃圾收集起来,使用卡车和手推车运送到城市周围的处理厂。


这是一种分散化的模式,部分依赖市政资源,部分依赖民间社会组织,而大部分则有赖于居民和商界的合作。这种模式的确发挥了作用。不仅迈索尔的城市街道上再也看不到垃圾,而且许多废弃物都得到了循环再用。 


I 尼日利亚城市拉各斯的垃圾管理——企业社会创新服务


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无人管理的垃圾堆不仅阻塞街道,还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对当地居民健康的生活环境造成威胁。


为解决垃圾管理的难题,当地社会企业家Bilikiss Adebiyi 从2012年发起Wecyclers项目并成立公司,组织和鼓励当地低收入居民使用载货三轮车,去回收可利用的垃圾,进行分类后,将这些回收物出售给加工厂。

Wecyclers项目 ©讲者PPT


Wecyclers通过使用SMS(Short Message Service)和奖励居民回收垃圾的激励机制来改变杂乱处理垃圾的行为。


Wecyclers的载货三轮车队每周有规律地在拉各斯收集垃圾,人们需要在车队上门前,将可回收物品与垃圾分开,即可享受垃圾处理服务。每公斤可回收垃圾能换取一定积分,人们可以凭积分兑换居家用品或生活必需品,比如电器、家庭用品、手机通话时长,甚至现金。这些回收的物品再在街区层面上进行分类和集中,然后再售往回收厂,作为工厂的生产原料。

Wecyclers项目奖励回收垃圾的居民 ©讲者PPT


这一项目解决了尼日利亚垃圾杂乱处理的问题,让垃圾得到一种新的价值循环,改善了城市的市容。


I 巴塞罗那的“超级街区”——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社会创新设计


为了解决汽车噪音和污染问题,处理好快速交通与城市社区的关系,巴塞罗那创新地采用了“超级街区”的规划设计。9个小街区单元被合并为1个超级街区,过路车辆只能在超级街区外围的道路上行驶。超级街区内部的道路成为慢行区域,只允许社区居民用车与物流用车,并限速10英里每小时。“超级街区”的设计有效控制了街区功能的退化,也疏解出更多的绿地和公共空间,鼓励了慢生活的生活方式。

“超级街区”模型 ©讲者PPT


I 米兰的“垂直森林”——基于生态再生的社会创新设计


米兰的“垂直森林”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项目。在高达111米和80米的两座楼里,共种植着730棵乔木、5000株灌木和1.1万株草本植物,相当于1.1万平方米的绿色植被。建筑内部设计了一个浇灌系统,使用回收水来维持树木的生长;而且它还能够利用太阳能增加能源的自给。

“垂直森林”的建筑师博埃里Stefano Boeri回忆设计的灵感来自他参加过的一次植树活动。他由此想到:“为什么不能将平铺的森林立起来,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里建造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的家呢?”

荷兰埃因霍温,第一个全预制的垂直森林住宅 ©讲者PPT


“垂直森林”项目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创新设计来净化城市空气,修复城市生态功能。建筑师通过一种生态的建筑体系,为居民创造了更加生态化的生活空间。建筑上的树木有助于增加湿度、吸收二氧化碳和灰尘颗粒,并制造氧气。茂盛的植物还吸引了鸟类、昆虫及小动物们来此居住,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I 沙井工业园区的花植种植平台和体验馆


深圳沙井工业园区的花植种植平台和体验馆通过对绿色人文空间的重塑,为园区的上班族、周边居民、学校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共活动交流场所。同时,通过组织各类体验式活动,将沙井传统的种植文化以新的方式传承下去并用于社区营造设计。整个园区因此散发出了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沙井工业园区的花植种植平台和体验馆 ©讲者PPT


I 北京胡同的“小微绿地”和花植设计


北京国际设计周推出过花植设计营造活动。其中,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学生们做了很多胡同里花植和小微绿地的建设项目和设计计划。将胡同街角、楼前屋后堆放杂物的狭小空间设计改造为小微绿地,如同伦敦市政府推动的“口袋公园”计划,让城区释放出更多的绿色空间和都市田园,进而改善老城区社区的环境。胡同里的老百姓在身边拥有了更多绿地和休闲空间,生活方式也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向户外,亲近自然,与花草为伴。

花植设计节 ©讲者PPT


不因善小而不为,社会创新设计就是通过一个个小小的有善意的创意,来帮助街区获得新的活力,让城市更新有美好的价值。


保障社会公平,传递城市温暖与善意


I 玻利维亚拉巴斯的城市斑马人——面向公众的社会创新服务


玻利维亚拉巴斯的“斑马人”项目是由市政府资助的公益项目。每年有几百名年轻人被组织起来,维持城市交通安全。


项目的初衷是为年轻人提供“第一份工作”。这些人打扮成斑马人,在早晚交通高峰出现,每日工作数个小时。参与者能从这份工作学习到一定的工作技能,例如学习如何与人进行复杂的沟通。

与司机沟通的斑马人 ©讲者PPT


“斑马人”的服装灵感来自马路上的斑马线。斑马人要在街角张贴布告,挥舞写着“爱”与“尊重”的停车牌,引导行人规范穿越人行横道。

引导行人穿越人行横道的斑马人 ©讲者PPT


斑马人项目是一种提高交通安全的有趣方式。同时也改变了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斑马人项目将青年人领上公共性很强的岗位。这种岗位有培训、配套服务和社交圈子,还有每个月100美元的津贴,能帮助这些青年男女走出学校后步入生活正轨。

斑马人们 ©讲者PPT


I 印度阿冉亚低成本住宅——关怀低收入人群的社会创新设计


阿冉亚低成本住宅项目(Aranya Low Cost Housing)是2018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设计的社会创新项目,旨在为目前居住在贫民窟的人提供新的居所。


该项目通过整合规划,以非常低的成本,实现房屋、庭院、内部通道的立体化布局,最终为4万多名社会底层人口提供了较为舒适的住房。

阿冉亚低成本住宅项目 ©讲者PPT


虽然每间房子只有 30 平米,但都有独立的厕所,同时还为每个家庭保留了扩建的空间,每家每户之间也形成一个密切但彼此并不会过于干扰的群居联系,符合印度城市普遍的生活方式。

阿冉亚低成本住宅的日常生活 ©讲者PPT


I 荷兰乌特勒支的赞美之门——传递善意的社会创新设计


在荷兰小城乌特勒支的中央车站地区,很多街区门上都写着一句赞美之词。这个设计的目的是给在火车站通勤的人们和周边地区居民传递正能量,提高他们生活的幸福感。人们走到这儿的时候始终看到美好的东西,内心也变得美好起来。他们很可能会将这些赞美的言语运用在生活中,从而使原来繁杂的火车站周边变成一个更宜人的社区。

赞美之门 ©谷歌



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助力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与复兴


I 北京国际设计周——社会创新设计赋能历史街区更新


从2011年起,我们通过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活动平台参与和带动了多个北京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最早从杨梅竹斜街、大栅栏街区开始,后来扩展到白塔寺、什刹海等周边地区。北京国际设计周作为文旅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设计文化活动和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了不同区域的政府、企业以及各界文化创意资源和力量来共建、共创、共享,实现城市街区的更新提升。


北京大栅栏社区设计计划


北京大栅栏设计社区计划中就是按照社会创新思路推动的城市更新项目。设计以不同角度介入该地区的社区生活。其中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不同的创意项目渗透到杨梅竹斜街等胡同街区和包括劝业场在内的北京坊区域,从设计展览、创意市集、美食餐饮到互动体验活动,充分展现出城市新生的设计力量。


杨梅竹斜街是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老胡同。街区更新中保留了70%左右的原住民。因此老胡同街区仍然保有原来的生活氛围和市井化的生活场景。腾退出来的空间和区域植入了大量富有活力的创意商业项目。

杨梅竹斜街 ©讲者PPT


在城市设计方面,通过社会创新设计对老城区进行有机更新、微循环改善,提升了街区的环境品质,使传统胡同街区更有活力和生机。


在大栅栏设计社区的社会创新设计模式引导下,北京越来越多的老街区开始实践着跨界设计与艺术介入、创意社区建设等一系列城市再生更新计划与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方法。


白塔寺再生计划


北京白塔寺再生计划将创意设计与商业运营相结合,在老街区开办咖啡馆、茶馆、书店、设计品商店等,并与原住民生活空间相融合,让老街区的创意内涵和生活美学品位得到提升,形成了适合、适度、适用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


“暖城行动”作为白塔寺再生计划的发展延续,几年以来从胡同微更新、传统共生、创新设计产业与社区生活结合等方面,还原北京老城胡同文化,将“暖城”这一主题推向城市的日常生活。


通过在胡同社区建立更新和再生的生态设计体系,白塔寺再生计划营造了传统居民社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新邻里”关系。这体现了设计对于城市有机生长所承担的价值。

白塔寺“暖城行动”:费尔德曼的梦钢琴演奏与即兴绘画 ©白塔寺再生计划


针对老街区的设计更新方案,就是基于社会创新的大设计思维对改善城市问题的思考和实践。社会创新设计作为城市复兴的先导,建立了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环境。


虽然部分街区后续出现了人流减少、业态衰落的问题,仍然需要通过社会创新的设计思维去应对和解决。我们不能单纯靠政府的投资和硬件的改善,而是要融入原住民、社区、企业等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去让它创造社区的活力。


I 永新非遗设计周——永新古城更新的公共文化活动平台


在江西吉安永新古城的更新中,CBC建筑中心发起了永新非遗设计周的活动,这是国内第一个非遗为主题的设计周。它利用了当地的非遗文化资源,使其能够活化、转化,跟街区生活方式和商业形态有机结合起来。永新非遗设计周不是靠着一些热热闹闹的活动构成的,恰恰是通过一种分布式的散点,“以展代招、以展代建”,有机地借助当地非遗、文创、美食业态植入街区空间。比如原来的篾匠铺经过建筑师改造以后,在里面做竹器手工设计展,转化成为古城街区传统手工业的工坊和手作展示空间。

永新非遗设计周:竹器手工展 ©CBC建筑中心


未来在全国更多的古城更新项目中,我们将继续通过非遗传承与创新资源来带动和促进非遗的活化。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过去留在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真正活化下来,产生它们的价值。这不仅仅是对往昔的一种缅怀,更多是对未来的一种希望。


I “美宿中国”——社会创新设计赋能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民宿产业分会正在推动“美宿中国”项目。就是让更多的民宿变得更美好,符合人们对于“诗和远方的另一个家”的畅想。在当代以及不远的未来,人们越来越把出去旅居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人们不可能一辈子只待在工作单位和家两点一线的范围内,人们需要去看看远方,感受一下生活之美、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我认为这样的旅居生活,未来会成为人们生活的刚需。而民宿就是一个能够结合文化、自然、产业的综合载体。在当代,民宿美学正与地产及文旅项目融合创新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的文旅生活美学模式。

北京京西小龙门村民宿 ©小微设计


如何提升民宿的品质?这就要通过社会创新整合当地的文化资源,串联上下游的产业,通过物理空间的改善、服务的更新、模式的更新、美学的更新,让中低端的传统旅居提升为高品质的最美民宿。美好的民宿,一定会成为人们出行旅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游客将以这样的旅游目的地为圆心,去寻找周边旅游娱乐的半径。新的民宿旅居线路,将成为未来人们高品质旅游、深度旅游的一种重要选择。


乡村振兴中的民宿


例如,河南焦作修武县七贤镇的“天空之院”,是美学更新的民宿范例。这里与“竹林七贤”隐逸地百家岩相距不远。彼在山上,此在山下,虽身处镇域,却只身世外,在一片普普通通的环境中脱身而出。修武在推动“美学经济”的同时,拿出设计补贴,让建筑师邦助农家乐式的民宿进行设计改造,使传统农家乐走上民宿美学更新的道路,形成乡村民宿良性发展的趋势。从云台大道到青云路,在闲庭信步与平步青云之间,街区竹植景观和公共艺术、街道家俱贯穿始终,营造花植小镇场景。

修武“天空之院”民宿 ©讲者PPT


通过美学更新计划,修武七贤镇的民宿散发出诗和远方的理想气息,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城市更新中的民宿


城市更新中的民宿,‌是把城市里的存量空间‌‌活化,鼓励在有历史的老建筑基础上去更新。,‌‌这也是推荐最美民宿的标准之一。人们有时候会有意地去住一住四合院里的民宿或者是工业园区、工业厂房改造的民宿。这些老建筑、老工业区民宿散发出一种别样的民宿美学味道。

北京四合院民宿 ©去哪儿网


人类的美好生活,一定是由和而不同的生活方式组成的。如果这一辈子只活在一个生活空间里面,肯定是乏味单调的。哪怕住在再奢华、再好的环境里,人们也需要到外面去开开眼界,去感受一下新鲜的空气和不一样的文化。所以旅游其实就是在买差异性和个性化。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探索如何通过“美宿中国”平台,更好地来带动民宿产业的发展。


I “苏州好行”公共旅游循环系统——社会创新设计助力城市旅游经济


我曾经参加过苏州国际设计周“城市更新设计奖”的评审。2019年年度设计大奖的获奖项目是“苏州好行”公共旅游交通循环系统。众所周知,苏州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这些年自由行的散客越来越多。“苏州好行”公共旅游循环系统很好地疏解了不同旅游点之间的人流量,为自由行的散客提供了一种便捷的交通解决方案。

“苏州好行”巴士 ©汽车市场网


游客乘“苏州好行”观光巴士可直达景点、交通枢纽站、酒店聚集区和繁华商业街。在线路设置上,“苏州好行”采用短线直达的模式,以最快时间、最短距离到达景区为目标,让来苏游客充分实现快行漫游。这也是社会创新设计助力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03

结语


今天所举的这些案例,尽管都是不同的社会创新的小事例,但是集合起来就是我们解决城市大问题的一些很好的创意思考。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来思考城市里出现的问题,不管是大城市病还是交通问题、公共文化设施缺失的问题等等,可以花小钱办大事,用更多有社会创新的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帮助城市变得更宜居、更有善意、更有美感。


如何让我们从历史走向现代,走向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规划,通过建筑设计,通过文化的植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城市能够去更新、发展、升级和转型,用文化来引领城市更新,用社会创新来助力城市更新。

曾辉先生演讲 ©CBC


总而言之,我希望社会创新能够成为更多人的一种意识,成为解决城市更新,乃至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思维方法,让人民大众享受到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今天我的分享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全篇完 -




————


- 本文由曾辉于城市更新大讲堂第十讲“城市更新的本质是社会创新”演讲的录音整理而成,经由作者审核后发出。


- 无论你是城市更新领域的管理者、专业人士、参与方,还是关注城市更新话题的市民,都可以通过城市更新大讲堂,与大师直接交流。欢迎各界同仁交流、分享。



- 转载联系:吴女士 18701618214


- THANKS FOR READING


- 免责声明: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图片讲堂现场 ©CBC



图片讲座现场 ©CBC




图片曾辉先生受聘成为CBC首席城市美学专家 ©CBC




图片

提问环节 ©CBC





图片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开发建设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转变。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并实施城市的有机更新与发展,预示着中国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到来。



城市更新是一门复杂的系统性学科,需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众多问题。CBC 建筑中心基于当前背景、汇聚城市更新领域的多专业人士、联合多方发起城市更新大讲堂,解读城市更新政策、阐述城市更新前沿思想、分享城市更新实践经验,是聚焦于城市更新领域的集政策、学术、实践于一体的交流平台。


3453
你可能喜欢  
没有找到您期望的内容,请尝试切换其他栏目